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,中国广电集团主办的“重温经典”频道将于7月至9月播出一批抗日战争题材经典视听作品。7月份晚间档播出《悬崖》《记忆的证明》等剧目,8月份将播出《闯关东》《八路军》《彭德怀元帅》,9月份下午档将播出《太行山上》,晚间档将播出《亮剑》《历史的天空》。
影视作品重播展映,是对其文化内涵的认可。经过时间的沉淀,经典作品有着鲜明的影像优势、先天的文化认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深入大众日常生活,是集体性、持续性的文化选择。如今,“老剧翻红”现象正普遍发生,1987版《红楼梦》、1994版《三国演义》等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,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沉浸在“回忆滤镜”中,让人与作品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更为广泛的链接。通过搭建技术、审美、情感、精神等多重链接通道,让一系列富有年代感、历史感的影视作品,展现艺术理念和创作范式,体现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,实现对当代创作的映照。
艺术是大众的、人民的,文艺创作是基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。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的高度浓缩,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,揭示了普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。正如“亮剑精神”“许三多精神”所传递出的坚韧、果敢与集体主义精神,感染了无数观众。《鸡毛飞上天》《情满四合院》,则蕴含着改革开放浪潮下的生活方式、社会变迁的印记。以“经典”为媒,我们应立足中华文化沃土,培养大众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鉴别力,在对忠诚、善良、热爱等永恒命题的表达上更切中人心,增强作品吸引力、感染力、传播力,打造观众百看不厌、内容经久不衰、老少咸宜的“视听盛宴”。
然而在一段时间里,快餐文化盛行,随之而来的是,有的文艺作品流于浅表、乏于内涵、转瞬即逝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“快餐式”作品追逐市场热点,迎合算法偏好,悄然改写着传统的文化生产机制,逐渐生成新的文艺创造和传播业态。一些微短剧通过极快的节奏、极强的反转,精准切中观众的观影需求,“甜宠”“虐恋”“美强惨”套路成为吸睛必备,“经商”“复仇”“逆袭”文案投人所好,“身患重病”“被家庭抛弃”虚构内容打造悲情人设……此类作品的流行,让一些文艺创作放弃精细化打磨和个性化表达,陷入同质化“魔咒”。
文艺当与人民同行。情感共鸣是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,需深耕内容、拓宽视野、创新表达,建构与群众的深度情感关系,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。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关注社会现实,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达,体味艺术美感、领悟时代精神,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、新时代的故事、奋斗圆梦的故事。要从生产机制、内容规范、传播秩序等多维度发力,推出反映人与社会心理的文学、戏剧、影视等精品,做到为思想解惑、为精神解忧、为文化解渴、为心理解压。引导影视创作注重文化内涵、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,传播风土民情,展现社会百态、民生热点,不断创作接地气、传得开、留得下的文艺精品。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创作深度融合,善用先进技术赋能艺术呈现,形成优质内容吸引群众、需求反哺创作的正向循环。
崇德向善、德艺双馨,应成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追求。7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,强调“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,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,扎根生活沃土,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、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”。老一辈艺术家恪守职业道德,珍视职业声誉,真正把为人、做事、从艺统一起来。青年文艺工作者要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火炬,把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,更要创新表达方式,抒发人民心声。坚持潜心打磨、精益求精,坚持思想精深、制作精良、艺术精湛相统一,凝聚社会价值共识,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度的“经典”。
鼎合网-配资专业股票-实力强大的配资公司-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