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2.物象的意蕴高考对小说中“物象”的考查,除了考查其作用外,还考查对其内涵的理解。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小说阅读《石门阵》第9题“小说中多次出现的'门’,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,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”。物象的意蕴有很多,有实指义、指代义、双关义、象征义、主题义等,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、人物、环境和主题来思考。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、句子。如果有,找出来就既准又快;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,要靠读者品读、感悟。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、发掘: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。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,如象征义、比喻义、情感义。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,尤其是深层义。二、形象作用题“定位+规范”(1)定位“形象”角色形象定位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不分,进而造成思考角度偏差。①题干定位:有的题干中就明确了形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,还是物象,或者是特殊形象“我”。②读文定位:看文中主要写谁谁就是主要人物,谁最能表现文本的主题谁就是主要人物,如果不属于主要人物则为次要人物。(2)规范作答要点定位准了形象的角色之后,就要回顾前面所讲的各类形象的作用,然后分点作答,每个要点采用“先概括作用,再结合文本陈述分析”的模式。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后面的题目。大师(节选)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,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,父亲走在前面,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。母亲常说:儿子,你也不学好,让你妈还活不活?我说:妈,作业也写完了,去看大人玩,算个什么事儿啊。你好好待着。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。父亲从不邀我,也不撵我,愿意跟着走就走,不跟着也不等,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,骑上车走。只是看了两年,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,大树下,修车摊,西瓜摊,公园里,看父亲下棋,大多是赢,有时也输,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。终于有一天,我好像明白了一些,回家的路上,下起了雪,我把板凳抱在怀里,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。我说:爸,最后一盘你那个“仕”支得有毛病。到了家,父亲拿出象棋,说:咱俩来三盘,不能缓棋,否则不下。那次我输了个痛快,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,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,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,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。父亲说:现在来看,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,但你还是个臭棋,奇臭无比。今天教你仕的用法。现在我回想起来,那个夜晚特别长。从那以后出去,背上了两个板凳。我十一岁的时候,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。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,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。“黑毛大哥,在新民听过你棋好,来找你学学。”那人戴着个眼镜,看上去不到三十岁,穿着白色的衬衫,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,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。眼镜不是第一个。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,高矮胖瘦,头发白的黑的,西装革履,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“蟑螂不死,我死”的,什么样子的都有。有的找到棋摊,有的径直找到家里。找到家里的,父亲推开一条门缝,说:辛苦辛苦,咱外面说。然后换身衣服出去。一般都是下三盘棋,都是两胜一负,最后一盘输了。有的人下完之后说:知道了,还差三十年。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。有的说: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,输的是你,我们再来。父亲摆摆手说:说好了三盘,不能再下了。不行,对方说,我们来挂点东西。挂,就是赌。所谓棋手,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,都有人愿意挂,小到烟酒,大到房子、金子和存款,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,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。父亲说:朋友,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,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,你这么说,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,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,你就去说,赢了黑毛。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。还有的人,下完棋,不走,要拜父亲当师傅,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,父亲不收,说自己的棋,下可以,教不了人,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,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。那天眼镜等到父亲,拿手帕擦着汗,说要下棋,旁边的人渐渐围过。父亲坐在板凳上,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,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:老了,酒又伤脑子,不下了。那年父亲四十岁,身上穿着我的校服,胡须长了满脸,比以前更瘦。同时期下岗的人,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,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,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。话也比过去少多了,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,确实如他所说,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,不怎么出声,更不下场下棋。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:我扔下学生,坐了两小时汽车,又走了不少路,打听了不少人,可是你不下了。父亲说:是,脑袋坏了,下也没什么用。眼镜用手帕擦着汗,看着围着的人,笑了笑,说: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,我不会来的。父亲想了想,指着我说:朋友,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,可以和他下。眼镜看了看我,说:你儿子?父亲说:是。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,说:你什么意思?父亲说:他的棋是我教的,你可以看看路子,没别的意思,现在回去也行,我不下了。脑子坏了。眼镜又看了看我,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:你几岁了?我说:十一。他说:你的棋是你爸教的?我说:教过一次,教过仕的用法。大伙儿笑了。眼镜也笑了,说:行嘞,我让你一匹马吧。我说:别了,平下吧,才算有输赢。大伙儿又笑了。眼镜蹲下,我把板凳拉过去,把棋子摆上。到了残局,我一车领双兵,他马炮单兵缺仕象,被我三车闹仕赢了。眼镜站起来,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,说:收着吧,自己买点钢笔水,可以记点东西。父亲说:钢笔你拿回去,他有笔。我们下棋是下棋。眼镜看了看父亲,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,走了。回家的路上,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,问:爸,你真不下了?父亲说:不下了,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。又说,你这棋啊,走得太软,应该速胜,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。在学校不要下棋,能分得开吗?我说:能,是个玩嘛。父亲没说话,继续骑车了。(有删改)4. 本文多次提到“板凳”,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。请分析文中“板凳”的用意。答:①细节真实:板凳作为家常用品,与父亲形象、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,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。②以板凳反映心理:“我”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,既是儿子又像徒弟,包含着“我”对父亲的崇敬心理。③含有一定寓意: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,意味着“我”得到了父亲认可。[解析]题干已经明确“板凳”这一物象,解答此题,可从人物、情节等方面入手。①人物塑造方面,“我”为父亲背“板凳”,展现出“我”对父亲的仰慕之情,“父亲走在前面,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”。“我”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,为他背板凳,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,更有“我”对父亲精湛棋艺的仰慕,反映出“我”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。“板凳”是一个与本文情境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,父亲常常外出下棋,总是在“大树下,修车摊,西瓜摊,公园里”这些地方下棋,必须自己带上板凳,因此“板凳”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,让文章显得更真实。②情节安排方面,“我”背“板凳”的变化,也反映出“我”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。如一开始,“父亲从不邀我,也不撵我,愿意跟着走就走,不跟着也不等,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,骑上车走”,可见父亲一开始对“我”的态度并不热切,只是顺其自然;“从那以后出去,背上了两个板凳”,是“我”指出父亲“仕”下得不对,父亲教“我”如何走“仕”之后,父亲便让“我”替他背板凳,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“我”作为他弟子的身份,让“我”干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。一、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后面的题目。拿 大李永生瘦小枯干、弯腰驼背的满三爷站在佟东家面前时,就又把腰杆儿向上挺了一下。刚才,站在佟家漆黑的大门前,他便有意把佝偻的腰努力挺了挺,还把右手攥成拳头,轻轻敲几下后脊梁,这似乎触动了他背上什么机关,他矮小的身材便高了一些,身体也直溜了一些。这时他咳嗽一声清清嗓子,一只干枯的鸡爪似的手抓住门环,力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地啪啪叩几下。门房打开门,见是一位干巴老头儿,看穿戴打扮,像是乡下人,可那神态却并不胆怯,反而还有那么点儿气宇轩昂的劲头。门房有点儿捉摸不透,请来了管家,管家问明眼前的小老头儿是主人的亲戚后,便叫他立等,返身去禀报东家。东家佟大喜淡淡说声:“哟,他来了?”绕过花砖影壁墙,佟老爷挺着腰杆儿随着管家走。佟家真是气派,迎面高脊瓦房,院中青砖铺地、游廊环绕。满三爷环视四周,那腰杆儿就要不由自主地弯下去,这时却见佟家主人佟大喜正从堂屋踱出来。满三爷忙把腰又挺一挺。佟大喜出堂屋门,朝满三爷拱拱手,说声:“哟,老姑父,来了!”不等他回话,就拐向挂在廊柱上的几笼鸟,嘴巴噘起来啾啾地逗那只画眉。满三爷只当是佟大喜是专门迎接他,会马上客客气气把他让进堂屋,谁知佟大喜竟是这样不咸不淡,就有些尴尬。不过满三爷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神态,不紧不慢地跟过去,眼睛也望着那几笼鸟,似是自言自语又似跟佟大喜说话:“鸟是好鸟,就是话少!”说完背起了手,歪着脖子看丝瓜架上的丝瓜花,还用手指轻轻弹一下花瓣儿。“请吧,老姑父——”佟东家开口了。自己先踱回堂屋。满三爷把眼光从一朵丝瓜花移向另一朵,又抬起脑袋望望天,这才不紧不慢地跟了进去。满三爷的确是佟东家的老姑父!这位老姑父,有个秀才功名,在县衙里当了几天差,后来清朝完蛋了,他回到家却是百无一用,做生意怕有辱他读书人的斯文,庄稼活儿又懒得做,日子越过越穷。老姑也只能跟着他吃糠咽菜。本事没有,却驴倒架子不倒,话说上联,办事拿大,年轻时如此,如今腰弯背驼,仍觉高人一等,见谁都吊着个脸子。佟大喜心里挺看不上这位老姑父。满三爷知道自己不招他这个内侄待见,也就极少来走动。今儿来,是实在绕不开了,有事相求。可得有个求人的态度啊!你那一副老腰早就弯成了虾米,今儿来低头求人,却还昂首挺胸的。佟东家知道他是故意拿大,能不气吗。茶端上来,满三爷和他没话说,他也不急着说话,就那么噗噗吹着茶叶沫子喝茶。好歹也要备壶酒,摆几个菜,气归气,这亲戚可是实打实的。佟东家就想戏耍戏耍这位老姑父,在他面前自己也说回上联。“吃吧。”他用筷子挑了块肥肥的五花肉夹到满三爷盘子里,“这块肥。老姑父整天也是大鱼大肉的吧!”“非也,常啖鱼肉,肠胃岂能受得了?该食素则食素。”老姑父又把那块肥五花肉夹回了盘子,挑了块小些瘦些的夹过来。“老姑父喝酒,洞藏二十年'三坡老烧’。”“嗯,还行!”他嘬一口,咂摸一下,“酒尚好,温一下就更好了!”佟东家心里那股气就滚滚上来了。“我记得老姑父的腰早就弯了,背也驼了,今儿个咋又挺起来了?硬挺着不累?”这话硬戳戳捅人肺管子。“何来硬挺?船到桥头自然直。”回答得也是巧妙。几个回合下来,老姑父完胜。佟大喜能服?满三爷被安置在跨院厢房住。满三爷被管家送进屋,管家一走,腰杆儿忽然一下子就变回了虾米,身子一软,倒身侧卧到床上,后脊梁火辣辣地疼。这时候的佟东家用舌头舔破后窗户纸,正一只眼往里瞄着捂着嘴笑呢。第二天,满三爷重新挺起了腰杆儿,而且,开口求人了。满三爷眼睛并不直视佟大喜,那语气也是不卑不亢,倒不像求人办事,更像是谈互利互惠的买卖呢。“贤侄啊,你三表弟大婚在即,我一时手头紧巴,先从你这里拆兑一百个大洋,利息你定。”“好说,我的亲表弟,那还不好说!”佟东家痛痛快快地答应了。如此痛快,一定令满三爷始料不及。此时的佟东家偷觑着老姑父,等待他脸上现出某种吃惊或者感激的表情。可满三爷竟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,只是淡淡地说声“如此甚好”,还慢悠悠地探过身子拍了拍佟大喜的肩膀。佟东家呵呵一笑,喊过管家:“走,咱去给老姑父取钱去!”管家意味深长地脆脆答应一声:“好嘞——”佟大喜和管家带满三爷来到香堂,里面黑咕隆咚的,管家点着蜡烛,搬开一座佛像,露出一扇上了锁的暗门。管家掏出钥匙,打开门。满三爷借助烛光望去,见是一条向下倾斜的半人高的地道。管家指着说:“过了这条地道,东家的银钱在库里藏着,任老姑父拿。”“我等着,你去取吧,我是外人,怎么能进别人家的金库。”“哎,老姑父怎么是外人呢,您是我的亲姑父。”佟东家说话了。满三爷低头伸着脖子望了望,就想弯腰前行,但他似乎又悟出了什么——大喜这小子,这是让我俯首称臣呢!又一想,既然我这腰杆儿挺起来了,怎么还能弯下去。满三爷忽然说:“管家,给我找个小板凳。”管家不解。“找去!”佟大喜想看看这个老姑父想干啥。管家颠颠地跑着拿来一个小板凳。满三爷把小板凳放到地上,面对洞口坐上去,腰杆儿依旧挺着,一只手从裤裆拉住板凳,脖子朝前探一下,屁股欠一下,向前拉一下,呱嗒呱嗒进洞了……满三爷揣着大洋,被管家送出了门。满三爷回头对管家一笑,说:“人走下坡路,就得低三下四?”说着,冷不丁拍一下管家的虾米腰,管家下意识地把腰杆儿挺了一下。满三爷搭上一句:“我睡觉那间屋子后窗户纸,被猫舌头舔破了。黑夜风大,该糊上了!”(有删改)1.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 D )A. 满三爷上门来,在门人禀报和二人相见时,佟大喜都“哟”了一声,前者是略感意外的回应,后者是不冷不热地招呼。B. 满三爷是来借钱的,却多次“有意把佝偻的腰”努力“挺起来”,行为虽滑稽,却坚定表达了“就算走下坡路,也不低三下四”的想法。C. 满三爷为了“读书人的斯文”不愿意经商,也不愿意做庄稼活,即便落到了要开口求人的田地仍不肯放下斯文。D. 满三爷开口借钱,佟大喜立即就答应了,并非顾及二人的亲戚情分,而是带有进一步戏耍老姑父的心思。[解析]“并非顾及二人的亲戚情分”说法太绝对,还是有顾及亲戚情分的因素。2.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 B )A. 开头描写满三爷在佟家门前清嗓、“抓住门环”“力度不大不小”地敲门等动作行为,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复杂的心理。B. “酒尚好”“大婚在即”等文言味的语言,在佟大喜口语化、市井味的表达衬托下,凸显了满三爷的迂腐和虚荣。C. 明明是“干巴老头儿”“乡下人”的形象,却有“气宇轩昂的劲头”,对比手法的运用,立即就让人物饱满鲜活起来。D. 文中丝瓜花这一物象,“说上联”“拿大”等方言俗语,“鸡爪似的手”“虾米腰”等比喻,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。[解析]“迂腐和虚荣”言之过重。3. 本文是如何将满三爷“拿大”的做派描写得富有喜剧性的?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。答:①描写满三爷硬挺腰板、坐小板凳进洞的滑稽动作。②描写满三爷面对佟大喜的戏谑时或一本正经、或狡黠对答的语言。③描写满三爷故作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的神态。④描写(对比)满三爷在人前和人后的不同表现来凸显喜剧效果。或:描写(对比)满三爷窘迫的处境和硬气的表现来凸显喜剧效果。4. “拿大”的满三爷与“站着喝酒”却“穿长衫”的孔乙己有何不同?请简要分析。答:①孔乙己表面上固守读书人身份背地里干偷窃这样有辱斯文的事,满三爷处境困窘依然坚守读书人的精神气节。②孔乙己一有机会就要炫耀卖弄,显得更加迂腐可笑;满三爷见招拆招,轻松应对,显得更加沉稳与睿智。③孔乙己所处的环境冷漠而残酷,孤独地活着,凄惨地死去;满三爷有亲人的温暖和帮助。二、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后面的题目。三三(节选)沈从文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。堡子位置在山湾里,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,平平的流,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,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,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,这碾坊,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就叫杨家碾坊了。②从碾坊往上看,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,嘉树成荫,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。往下看,夹溪有无数山田,如堆积蒸糕,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,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,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,圆圆的如一面锣,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。这一群水车,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,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。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,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,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,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,抽去水闸的板,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,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,即刻就转动起来了。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,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,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,拿着个长把的扫帚,追逐着磨盘,跟着打圈儿,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,再到后,谷子便成白米了。④到米碾好了,筛好了,把米糠挑走以后,主人全身是灰,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。然而这生活,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,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。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,都知道杨家三三。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,三三五岁,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,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。爸爸死去后,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,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,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,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。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,到后爸爸不见了,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,……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。⑥妈妈随着碾槽转,提着小小油瓶,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,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,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。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,用苞谷秆子作小笼,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,剥灰煨栗子吃。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,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,屋前屋后吹着,半天还玩不厌倦。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,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,疏疏的树林里,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。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,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。在这时,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,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,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,代为讨情时才止。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,四面有大树覆荫,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。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,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。照一切习惯,凡靠自己屋前的水,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。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,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,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。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,看到潭边幽静,想蹲一会儿,三三见到了时,总向人说:“不行,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,你到下面去钓罢。”人若顽皮一点,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,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,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,望到这小姑娘发笑,使三三急了,三三便喊叫她的妈,高声的说:“娘,娘,你瞧,有人不讲规矩,钓我们的鱼,你来折断他的竿子,你快来!”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,照例将说:“三三,鱼多咧,让别人钓吧。鱼是会走路的,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,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,都跑来了。”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,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,听到这个话,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,只静静的看着,看这不讲规矩的人,究竟钓了多少鱼去。她心里记着数目,回头好告给妈妈。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,上了钓,拉得不合式,撇断了钓竿,三三可乐极了,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,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,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。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,把这事告给母亲,母女两人同笑。⑪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,人家来钓鱼时,见到了三三,知道她的脾气,就照例不忘记问:“三三,许我钓鱼吧。”三三便说:“鱼是各处走动的,又不是我们养的,怎么不能钓。”同一件事情,对待不同,原来是来人讲礼,三三也讲礼。⑫钓鱼的是熟人时,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,坐到旁边看鱼上钩,且告给这人,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,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,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。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,掏出白色的鱼脬来,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,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,听来十分欢乐。鱼洗好了,揉了些盐,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,挂到太阳下去晒。到有客时,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。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,将说:“这是三三的鱼。”三三就笑,心想着:“怎么不是三三的鱼?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,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。”⑬三三如一般小孩,换几回新衣,过几回节,看几回狮子龙灯,就长大了。(有删改)5.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,不正确的一项是( C )A. 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,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,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。B.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,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,略写三三吹唢呐、喂鸡等事情,情节安排详略得当,轻重合宜。C. 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。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,镜头切换迅速,叙事节奏很快;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,节奏较慢。D. 小说写水车“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”,运用了比拟的手法,十分形象,拟声词“咿咿呀呀”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。[解析]“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,镜头快速切换,叙事节奏很快”有误,此处镜头的切换并不快,视角徐徐展开,叙事节奏是缓慢的。6. 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 D )A. “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……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。”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,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秀美、灵动的湘西少女形象。B. “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,你到下面去钓吧。”“鱼是各处走动的,……怎么不能钓。”三三对潭边,钓鱼者的双重标准,展现出她的天真可爱。C. 小说中的“三三”和《边城》中的“翠翠”,无论是成长的环境,还是人物的性格,都有许多相通之处,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。D. “三三换几回新衣,过几回节,看几回狮子龙灯,就长大了”,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叙事的节奏,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。[解析]“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”无中生有。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,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,没有表现“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”。7. 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,请结合本文和《边城》,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。答:①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。三三心想着,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,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。这段心理描写把一个小女孩内心的小小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。《边城》中的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,期待和傩送见面,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:“人那么多,有什么三脚猫好看?”表现出翠翠的难过之情。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。翠翠对爷爷说:“不是翠翠,不是翠翠,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。”简简单单的几句话,就写出了她的埋怨、娇嗔。三三说:“娘,娘,你瞧,有人不讲规矩,钓我们的鱼,你来折断他的竿子,你快来!”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。③自然环境、风土人情的烘托。沈先生的笔下,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: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,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……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:男女对歌,唱小歌、端午节赛龙舟……这样的环境,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。8. 沈从文在谈及《边城》创作动机时说:“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'人生的形式’,一种'优美、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’。”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。答:①人性美:如三三吹唢呐,踩鱼脬,可见其纯真可爱;赶逐横蛮无理的鸡,可见其天性善良;三三爱笑,小事可乐,可见其活泼开朗。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。②人情美:如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,随着碾槽转,抚养三三长大;妈妈炒鱼待客,说这是三三的鱼。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。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;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,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。这些细节多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。③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;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,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,母女同笑。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,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。小说百练:形象概括分析来源:超然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鼎合网-配资专业股票-实力强大的配资公司-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