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60万啊,那可是我一辈子的辛苦钱!”
老李坐在银行柜台前,声音抖得厉害,整个人脸色惨白,像丢了魂似的。
“大爷,您卡上的余额真的只剩下3.2元了。”
年轻的银行柜员很小心地说话,生怕再刺激到他。
老李呆坐着,像被雷劈了一样,眼神空洞无神,一动不动。
“不可能,这怎么可能……我明明……”
他嘴里反复念叨着,两手死死攥着银行卡,指节都泛白了。
没人能说得清,这60万到底去了哪儿,直到那段关键的监控录像被翻出来之前,一切都是谜。
老李今年58岁,北方一座普通城市,是个出不了名的大龄“老实人”。
他脸上的皱纹又长又深,岁月全都刻在了那张老脸上。
日子虽然过得不算顺风顺水,但他一直老实干活,吃劳苦饭。
年轻那会儿,老李在市里一家国营纺织厂做工人。
那厂子活多,机器响个不停。
他最拿手,各种织布机的声音,他闭着眼都能分清哪台有毛病。
比他年轻的、年纪大的同事出了难题,遇到不顺手的机器,都爱找他帮忙没人不服。
他们一起加班熬夜,他不喊累,工资不高但从不拖欠,还包食宿,生活简单但很安稳。
老李的爱人小芬,是靠厂里联谊会认识的。
小芬在办公室做文员,温柔娴静,说话不大声,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,眼睛像月亮一样弯。
两个人处了没半年,就成了亲,婚后的日子和和美美,感情特别好。
他们有一个儿子,叫李明,从小脑瓜灵光,是全家的骄傲。
这一家人都不舍得多花钱,每个月总能攒点,想着为以后的生活多留条路。
“咱家没什么本事,就靠双手慢慢攒。”
小芬总这么劝他,他也听进去了。
日子不紧不慢地过,虽没发大财,但也算安稳。
可人生最怕突如其来的变故。
十年前的一个夏天下午,小芬突然开始不停咳血,老李吓得半死。
医院检查后,结果跟晴天霹雳一样——小芬肺癌晚期。
从确诊到人走,只有三个月。
小芬走前,拉着老李的手,气息微弱地说:“老李,你得好好照顾自己,别舍不得花钱。”
那天以后,老李肉眼可见地老了十岁。
妻子离开以后,老李天天闷头闷脑,变得极少说话,琢磨多了就掉眼泪。
晚上失眠,白天也没有劲儿,时常连饭都忘了吃。
身边工友看到他这样,心里都不忍,一个接一个上门陪着他说话,拉着他散散心。
他的独生子李明,工作没着落,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闯荡。
李明知道父亲孤单,每次打电话回来,都会一遍遍叮嘱:“爸,您得按时吃饭,别省钱,该花的还得花。”
老李总是嘴硬,说自己挺好,让儿子放心在外打拼别惦记他。
可电话一挂,他心里又空落落的,还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发呆。
生活回到原点,城市还是原来的城市,但他成了另一个人。
纺织厂改制以后,老李不得不提前办理退休手续,本该闲下来享福,命运却悄悄给他挖了个坑——这60万的血汗钱,就这样离奇消失了……老李每个月退休金有两千多,生活上倒也不用愁什么。
但自从老伴去世后,他整个人变得更抠门了点。
他的家是厂里当年分的筒子楼,七十年代的老房子,条件很一般,不过老李觉得用着够了。
到了冬天,屋里冷得像冰窖,他舍不得开暖气,就一直穿着棉衣棉裤在屋子里转悠。
夏天热起来,他也从不舍得开空调,顶多拿把扇子,搬个小马扎,坐在楼下大树底下纳凉。
每天早晨四点半准时起床,先去家门口小广场锻炼个把小时。
动作规范得跟以前厂里训练似的,风雨无阻。
练完回家,简单洗把脸,然后煮锅稀饭。
早餐就一碗白粥、两个咸菜,有时候加个鸡蛋。
邻居们经常劝他:“李大爷,别那么抠,又不是没钱!”
老李只笑着摆手:“习惯了,改不了了。”
退休之后,老李也没闲着,自己在小区门口支了个修自行车的小摊。
他用自己原先在厂里攒下的那些老工具,搭了个简易棚。
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虽然少了,可车链掉了、轮胎漏气找他修的活儿还是有。
他手艺扎实,价格公道,很快就攒下不少常客。
年轻人骑车的不多了,不过家里长辈孩子们的车要修还是认老李。
摊位上,他把工具摆得整整齐齐,找什么都顺手,地上干干净净。
这活不累,一个月下来也能攒个千把块。
挣的钱老李一分不动,全存银行。
每次存钱都得亲自去柜台,自动存款机他总说不靠谱:“我这把年纪了,还是人工的更放心。”
银行的小姐姐们个个认得他,见他来都打招呼:“李大爷,又来存钱啦!”
老李腼腆地笑笑,从口袋里拿出一叠褶皱钞票,一张张抚平后递过去。
这样的日子,一过就是十年。
十年里,老李没啥大花销。
衣服一直是补了又穿,直到实在穿不住才新买一件。
买菜专挑打折的,基本吃素,肉很少上桌。
家里的电器全是十几年前的老家伙,只要能凑合用,绝不换。
除了日常必需品,几乎没买过新东西。
儿子过年过节寄回的钱,他也不舍得动,全存了起来。
“明明的钱是他自己辛苦挣的,哪能随便花?”
再加上每月的退休金,老李存折上慢慢攒出了将近60万元。
这是他的一切积蓄,也是他准备靠着安享晚年的保障。
“以后真老得干不动了,这点钱花着肯定够。”
可老天总爱折腾人。
今年春天,老李突然觉得身体不怎么舒服。
一开始就只是偶尔头有点晕,他还以为就是岁数大了,也没当回事。
老李这段时间,感觉头总是闷闷的,一开始还只是用点止痛药,打算睡一觉就好,结果休息完了还是得继续干活。
可没想到,时间一长,毛病不但没好不少,反倒越来越厉害了。
慢慢地,他经常觉得头晕眼花。
最让他犯愁的是,有时候居然会突然想不起来自己刚才要做什么。
修车的时候,手里拿的扳手刚放下,一转身就怎么都找不到了。
顾客的需求,也得一遍遍确认才敢动手,借此还得小心翼翼地掩饰:“不好意思啊,刚才没听清。”
夜里回家的路上,他偶尔会有点迷糊,莫名其妙就忘了哪个路口要拐。
有那么一次,他竟然在自家小区里绕了整整一个多小时,怎么都认不出来自家楼栋,最后还是隔壁的王大妈认了出来,硬是把他送回了家。
“李大爷,您这是咋了?迷路了?”
王大妈满脸关心地问。
老李赶紧摆摆手,脸上挂不住地笑笑:“没事,没事,最近想多走走锻炼锻炼。”
他其实是不想让邻居们担心,更不想承认自己的记忆力真的不行了。
其实,小区保安小张早就留意过李大爷的不对劲。
小张人挺好,才二十来岁,刚进城不久,性子实在又热情。
见老李一个人住,时不时就帮着搭把手,家里种的菜也会想着给他送些。
“李大爷,您最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?老看您在小区里转悠,感觉像找不着路似的。”
这天,小张实在忍不住问了。
老李自嘲地笑笑:“年纪大了,记性差咯。”
“李大爷,我看您还是得抓紧去医院瞧瞧,现代医院啥病都查得出来,早点发现早点治。”
小张劝他。
“唉,没啥大毛病,去医院多麻烦多花钱,真不至于。”
老李摆手拒绝,连说几句“不碍事不碍事”。
小张劝不了,只能暗中多操点心,每天悄悄看着老李回家,确定他没走丢了才放心。
谁都没料到,老李的情况还在恶化。
现在,他经常忘了吃药,有时候还把煤气忘关,门锁也忘拴。
几回差点闹出大事,亏得邻居们及时发现才没惹祸。
终于有一天,老李在修车时候突然晕倒了。
那天闷热,街上没几个人。
老李正帮客人修车链,突然眼前一黑,站都站不住。
他本想扶个什么,结果什么都没抓着,当场重重摔在地上,直接晕了过去。
好在有居民路过,赶紧大声叫来了保安小张。
小张跑过来,看到李大爷躺那不动,脸色惨白,连呼吸都虚弱,心里顿时慌了。
“李大爷!李大爷,您咋啦!”
他一边叫着,一边拍着老李的脸,可半点回应都没有。
危急关头,小张顾不得那么多,直接背起了老李,撒开腿就往医院赶。
医院离小区不远,小张一路狂奔,最多十分钟就把老李送到了急诊室。
“医生,快救救这位老人!”
小张气喘吁吁地喊。
医护人员立刻把老李推进了抢救室。
几个小时过去,老李终于缓过来了。
医生出来告诉他,这回晕倒,很大可能和脑部有关,建议赶紧做进一步的检查。
“得做个核磁共振,看看到底啥情况。”
医生说得很直接。
老李一听,心里咯噔一下,整个人都懵了。
“要多少钱啊?”
这是老李下意识里的第一个反应。
“大概五六千,如果确诊了,后续治疗可能还得更多。”
医生说得很实在。
老李心里咯噔一下,突然觉得压力山大。
虽说手头还有些存款,可一听要花这么多钱,心里那股慌张劲头就上来了。
小张在旁边安慰他:“李大爷,身体最重要,钱没了能再赚,健康没了可就麻烦了。”
老李迟疑了好一阵,最后还是咬咬牙点头:“那就查吧。”
于是小张帮着老李办住院,又四处找医生,安排检查流程,跑前跑后地忙活。
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,医生看着片子,脸色突然变得严肃。
“李大爷,您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一点。”
医生把片子递到跟前,指着脑部一块阴影说,“这里有个小肿瘤,现在虽然是良性的,但这个位置比较特殊——它正好压住了和记忆相关的地方,所以你最近记性才会这么差。”
“最好尽快做手术,不然时间一久,可能会往坏的方向发展。”
老李一下子愣住了,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
肿瘤,这个词对他来说太沉重了,像极了十年前医生宣布老伴得癌症那会儿。
那种无力和绝望,转眼又把他吞没了。
过了半天,他才艰难开口:“那手术……大概要多少钱?”
医生如实回答:“根据您的情况,怎么着也得五万左右。您有医保吗?”
老李点点头,“有啊,可是也就能报一部分是不是?”
“差不多能报销60%,您自己还得准备两万多。”
两万多,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算小数目。
可老李兜里有60万的存款,这点也都压得住。
只是,这些年一点点攒下来的钱,眼见着就要花出去,他心头还是挺不是滋味的。
但没办法,身体重要,他还有积蓄,这钱不是用来救急的吗?
想到这儿,老李终于下定决心:“那就做手术吧,能快就快。”
医生安排了三天后的住院,随后进行术前各项准备。
回家路上,老李的心情特别复杂。
他既担心手术带来的风险和受罪,但也有点心安——至少多年的积蓄不是白存的,这个时候终于用上了。
“钱嘛,就是用在关键时候的。”
老李安慰着自己。
到家,他开始着手准备入院要用的东西。
衣服、洗漱用品,还有一点简便的小吃。
存折和银行卡老李随身带着,习惯性地又看了下存折上的数字——598,762元,十来年一笔一笔积攒下来的,带给他最大的底气和安全感。
第二天一早,老李决定去银行取三万块现金,用来给住院和手术做个备着。
那天晚上,他怎么也睡不踏实。
梦里,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,妻子小芬还在,俩人一起在厂区的花园里慢慢散步。
小芬笑着对他说:“老李,你可得好好保重身体啊,我可等着你呢。”
梦醒时,他才发现枕头边一片湿润。
天刚蒙蒙亮,五点半,老李就醒了。
“是时候起床了。”
他吃完早饭,特意换了件干净衬衫,戴上老花镜,揣好存折和银行卡,慢吞吞地朝银行走去。
老李对这家银行算是太熟悉了,几乎每个月都会来一两趟,这算是他生活里的一部分。
清晨的路上,一阵微风吹过,他正低头赶路,却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他。
“李大爷,这么早去哪儿呀?”
王大妈一边活动着手脚,一边热情地跟他打招呼。
老李停下脚步,笑了笑回道:“去银行取点钱,医院要交住院费。”
王大妈皱了皱眉,关心地问:“哎呀,您要住院啊?什么毛病?严不严重?”
老李不愿多说,摆摆手:“小毛病,去检查下,放心吧。”
和王大妈匆匆道别后,老李继续向银行走去。
银行刚开门,没什么人,老李直接走到了柜台。
他一眼看去,里面坐着个年轻小姑娘,生面孔,估计是刚来的新人。
“小姑娘,我来取点钱。”
说着,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递了过去。
小姑娘接过卡,熟练地在键盘上敲着。
没过一会,她突然皱起了眉头,一脸疑惑。
“李先生,您要取多少钱?”
“先给我查一下余额吧,我要取三万。”
听完这话,小姑娘顿了顿,显得有些为难:“李先生,您的账户余额是3.2元。”
老李一下没反应过来:“你再说一遍?”
“您的账户里只有3元2角。”
小姑娘声音很轻,像是担心老李年纪大没听清。
老李的脸一下子变得苍白起来。
“不可能!不可能!”
他声音陡然拔高,眼睛睁得老大,“我卡里一共差不多有60万!”
小姑娘看了眼电脑,依然很肯定地摇摇头:“李先生,系统显示您的余额就是3.2元。”
“你再查查,一定是弄错了!”
老李的手开始止不住地发抖,语气也变得焦急起来。
小姑娘只好又核对了一遍卡号和名字,结果还是一样,3.2元。
“这绝对是你们系统出毛病了!”
老李越说越激动,手指都在颤抖,“我要见你们经理!”
正闹着,银行保安赶紧走了过来。
“怎么了这是?”
保安看着面前情绪激动的老李,朝小姑娘问道。
“这位老先生说他账户里有60万,可系统里只有3.2元。”
小姑娘赶紧解释。
保安忙安慰道:“大爷,别着急啊,我这就帮您喊经理过来。”
没一会儿,四十来岁的银行经理匆匆赶到,神情严肃,语气却很稳妥。
“李先生,您方便的话,请跟我到办公室详细说说,好吗?”
老李跟着走进一间小办公室,里面摆了个圆桌,几把椅子。
经理给他倒了杯水,耐心地说:“李先生,您先别着急,我们一块把情况查清楚。”
坐在办公室里,老李反复强调:“我这十年里,每个月都往里存钱,银行卡里怎么可能只剩3.2元?”
经理打开电脑,查起了老李账户的所有交易记录。
老李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信息,眉头越皱越紧。
“李先生,您的账户确实出现了问题,不过这不是系统出错。”
银行经理语气平稳地解释着,“从您的交易记录来看,过去两年,您的账户有很多大额现金取出记录。最近的一次,是三天前,金额是一万元。”
“三天前?”
老李瞪大了眼睛,一脸不可置信,“我三天前根本没来过银行啊!”
经理把屏幕转向老李,详细给他看了每一笔交易。
果然,这两年来,老李的账户几乎每周都有一次取款记录,每次都是几千到一万元不等,全都是到柜台、刷卡、出示身份证和输入密码才完成的。
尤其是三天前的那笔,金额正好是一万元。
老李脑袋“嗡”的一声,几乎站不稳。
“不可能……这绝对不可能啊……”
老李嘴唇发抖。
“我的钱被偷了!”
突然他反应过来,手重重拍在桌面上,“一定有人冒用我的身份证去银行取钱!”
经理依旧很冷静,没被他的情绪带走:“李先生,每一次取钱,都要本人带着银行卡和身份证,还得输入密码。
如果您有怀疑,我们可以调取那天的监控录像核实,也建议您立即报警。”
“必须报警!”
老李咬牙切齿地说,“我要看监控,我一定要知道,到底是谁动了我的钱!”
经理点了点头,当即让安保和技术人员过来。
“把这两年所有的取款监控都调出来,特别是三天前那一次。”
他简单吩咐。
技术人员应了一声,火速去处理。
紧接着,经理亲自帮老李拨通了报警电话。
不出十分钟,派出所那边的警察已经答应马上赶过来。
这一刻,老李心情糟透了,时而愤怒,时而沮丧,时而又焦灼不安。
毕竟,这些钱是他一辈子的血汗钱,是要用来做手术和养老用的。
如果真丢了,他该怎么办?后面的生活怎么熬过去?
不到半小时,两个警察来了。
为首的王警官四十多岁,块头大,气场十足,让人一见便有安全感。
年轻的小刘警官做着笔记,目光特别敏锐。
王警官很细致地询问起老李的情况,把每一个细节都记了下来。
“李先生,您平时会把银行卡密码告诉别人吗?比如家里人或朋友?”
老李毫不犹豫地摇头:“不会,这密码只有我自己知道。”
“您的银行卡和身份证一般都放哪?有人能轻易拿到吗?”
王警官继续追问。
“都放在家里的抽屉里,很安全,根本没人会发现。”
老李肯定地答道。
王警官皱了皱眉:“最近有没有借卡给别人用,或者让谁代您取过钱?”
老李声音很大,一口咬定:“绝对没有!”
“那您的银行卡密码方便说一下吗?这关系到调查。”
王警官低声问。
老李犹豫了下,还是把密码报了出来——是他妻子的生日。
王警官点头记录下来:“这个密码别人会知道吗?比如您的儿子,或者家里比较亲近的人?”
“应该没人知道,我从来没告诉谁。”
“那您还记得有没有在别人面前输过密码,被人看到?”
王警官继续问。
老李想了想:“我每次都很注意,输密码都会遮挡,应该没人能看到。”
这时,银行的技术员总算回来了,手上还拿着一个U盘。
“监控视频已经调出来了,最近的一段录像是在三天前上午10点23分。”
所有人都围到了经理的电脑前,屏幕上播放起了监控画面。
画面里,一个瘦小的老人,戴着口罩和帽子,慢慢地走到柜台前。
他递上银行卡和身份证,按照柜员的提醒输入了密码,随后取走了一万元现金。
整个过程井井有条,看不出半点异常。
“这是谁?”
王警官盯着屏幕问。
老李眯着眼看着画面,神情疑惑:“看不清楚啊,他把口罩和帽子都戴得严严实实,脸根本认不出来。”
“你觉得身材或穿着像你认识的人吗?”
经理追问。
监控里的老人穿着深色夹克,身形瘦削,背有点驼,看上去和很多老人没什么不同。
老李仔细看了一阵,还是摇了摇头:“真的认不出来,太普通了,像小区里不少老人啊。”
技术员又拉出之前几次的监控录像,发现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情景:同样一个戴着口罩和帽子的老人,每回都是取几千或一万元,虽然始终看不清脸,但身形和动作都极为一致。
“这应该是同一个人吧。”
小刘警官说出了众人的心声。
没多久,技术员突然停住了手上的操作,指着其中一段画面说:“大家看这次,这人在银行门口把口罩和帽子摘下来了,摄像头正好拍到他的正脸。”
他将画面放大,又调亮了图像。
整个房间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。
监控画面里,一个熟悉的脸庞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——正是老李!
“这怎么可能!”
老李一下站了起来,脸色惨白,“那不是我!绝对不是我!”
王警官和银行经理对视了一眼,表情也很复杂。
“李先生,录像很清楚,眼前这个人就是您。”
王警官声音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。
“不是我!真的不是我!”
老李激动地拍着桌子,脸上的错愕和委屈溢于言表,“我根本没动过这些钱!肯定搞错了!”
“那个人顶多长得像我,但不可能就是我!”
他几乎要哭出来了。
“这钱对我太重要了,我没道理自己取了却一点印象都没有啊!”
王警官沉默了片刻,然后站起身说:“李先生,我们得去您家里看看。”
他吩咐小刘警官留下来,继续翻查其他时段的监控,还要协助银行方面收集证据。
自己则带着老李,往老李家所在的小区赶去。
路上,王警官耐心跟老李聊着。
“李先生,您在那个小区住多久了?”
“快三十年了,以前厂里分的房子。”
老李声音还在发颤,依旧接受不了刚才监控里的情景。
“知道邻居多吗?大家都熟吗?”
“认识的多,不过没什么深交。
我老伴去世后,和外头交流越来越少。”
“平常接触得最多的都有哪些人?”
老李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:“也就是对门王大妈偶尔帮帮我,买菜做饭啥的。
她人挺实在。”
“还有小区保安小张,小伙子热心肠,经常帮我搬东西。”
“您儿子多久回来看您一次?”
“一年最多一两回,他在南方工作,事情多得很。”
说起儿子,老李的神情一下子暗淡下来。
“不过他经常打电话回来,基本上每周都会说上一回。”
老李叹了口气。
两个人没说几句话,很快就到了小区门口。
这里是个挺老的小区,楼房都是那种七八层的老砖房,压根儿没有电梯,绿化也是简单得很。
老李家住在第三栋的五楼。
刚走进小区,保安小张迎面过来。
“李大爷,今天有朋友来啊?”
小张朝王警官打量了一眼,显然有点好奇。
“警察,过来我家办点事。”
老李简单地解释。
小张的眼里闪过一丝紧张,虽然转瞬即逝,但王警官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。
不过他没露声色。
上了楼,老李明显有点喘,王警官就自觉放慢了速度,跟在他身后。
到了五楼,老李掏出钥匙,打开自家门。
屋子只有六十来平,两室一厅,家具陈旧却收拾得利利索索,屋里干净得让人挑不出毛病。
王警官一进门就把屋里仔仔细细扫了一圈。
“李先生,我们需要在您家里搜查一下,或许能找到些线索,可以吗?”
王警官很有礼貌地征求意见。
“查吧,随便看。”
老李点头。
王警官戴上手套,开始从卧室查起。
他先翻了床铺、又拉开衣柜、抽屉全都看了个遍。
床头柜抽屉里,突然发现一叠现金,大概几千块。
“这钱怎么来的?”
王警官问。
“我不记得自己放过钱在这里……”
老李也一脸茫然。
王警官没计较,继续查下去。
衣柜深处,他又翻出一个旧鞋盒,打开一瞧,里面塞得满满的,又是两万块。
老李的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。
之后,王警官还在客厅沙发下面、茶几的暗格里、电视机后边的墙洞里……这些平时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,也一一翻了过去,每个地方都藏着现金。
很快,王警官注意到客厅角落的位置有个老木书柜,塞满了各类旧书和杂志。
“这些书你现在还看吗?”
他随口问。
老李摇头,“很少看了,年纪大了,眼神不好。这些大多是早些年的旧书,用惯了舍不得扔。”
王警官走过去,开始一本本地拿下来看。
他随手抽出一本《读者》杂志,抖了抖,没反应。
又翻开一本《人民文学》,啪地掉出几张百元大钞,落在地板上。
“怎么还会有钱?”
老李彻底懵了。
王警官没吭声,继续翻查其他书。
情况比想象还要夸张,几乎每本书都夹着现金,有的夹几百,有的夹几千。
王警官没有放过其他看似不起眼的地方,比如枕头套、米罐底下、冰箱冷冻室深处、甚至洗衣机夹层,每一个他都认真查过。
不可思议的是,这些地方几乎都被藏了钱。
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彻底搜查,一共找到将近50万元现金。
老李坐在沙发上,眼巴巴地盯着堆成小山的钞票,整个人陷入呆滞,愣是一句话说不出来。
“这些钱,我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……”
老李脸上写满了茫然无助,眼里还有泪。
这时,王警官的手机响了。
是小刘打来的。
“王哥,我把所有的监控都查了一遍,每次去取钱的都是李先生本人,没发现别人跟他一起。”
“还有,我联系了李先生之前看病的那位医生,他说有重要事情要亲自和我们说。”
王警官挂了电话,转头对老李说:“李先生,我们得去趟医院。您的主治医生有些情况要和您当面聊聊。”
医院里,老李的主治医生早已经在门口等着了。
张医生是神经内科的权威专家,五十多岁,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,看上去特别儒雅,也很让人信任。
看到老李情绪不太好,张医生微微皱了一下眉头,明显很担心他的状态。
“李先生,好久没见了。听说您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?”
张医生语气温和地问。
王警官把事情简单说明了一遍,银行账户的异常、监控录像的结果还有老李家里发现那么多现金等等都没有落下。
张医生听完,脸上的表情一下变得很严肃。
“我看过您之前的所有检查结果,这段时间也专门和神经内科的同事探讨了一下您的病情,有了一些新的发现。”
“除了之前说的良性脑瘤外,我高度怀疑您还处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阶段。”
这话一出口,老李和王警官几乎同时怔住了。
“阿尔茨海默症?”
老李声音都有些发抖,“是不是就是大家说的老年痴呆?”
张医生点点头,很严谨地说:“没错。阿尔茨海默症最早期经常会出现记忆力下降,尤其是对刚刚发生的事记不住。但像过去很久的事情、生活习惯这些,都还保持得不错。”
“您的脑部肿瘤又加重了这些症状,所以有可能您做过的某些事情,明明很清醒,但事后却完全不记得。”
王警官一拍手,恍然大悟:“所以李先生这么多次去银行取钱,转头就全忘了?”
张医生点头:“是的,这种情况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很普遍。”
“病人可能会不断重复熟悉的动作,比如去某个他习惯的地方,做同样的事情,然后转身全忘光。”
“可以理解成,身体记得,而大脑却不认账了。”
“另外,阿尔茨海默症有个特别的表现,就是喜欢藏东西,尤其像钱这种对他们很重要的东西。”
“他们会把钱藏在认为最安全的地方,可事后一点印象都没有,过几天可能又藏一次。”
“这也是为什么您家里那么多地方都能翻出现金的原因。”
老李听着医生的解释,眼眶慢慢红了。
他终于明白,自己最近为什么总迷糊,总找不到东西,也经常忘了要干什么,甚至走路会迷路。
原来,这些都有原因。
“那……我还有机会好吗?”
老李声音颤抖着问。
张医生语气很温和:“脑瘤是良性的,做手术一般没太大问题。
但阿尔茨海默症目前没有根治手段,只能依靠药物来延缓发展。”
“最重要的是,您得有人在身边照顾,最好是家里人。”
“只要身边有人陪着,您的生活还是能过得很好,只不过需要大家多一些理解和耐心。”
老李沉默很久,终于点点头:“我明白了。”
“那……我的钱呢?”
老李心里还是放不下,声音有点摇晃。
王警官安慰他说:“钱我们已经找回了大部分,大约50万元。
剩下的可能还藏在别的地方,或者被您平时零花用掉了。”
“我们可以帮您把这些钱再存回去,但建议最好让您信得过的人帮您管理,比如您的儿子。”
老李长出一口气,终于安心了些:“那就好……那就好……”
“我想给我儿子打个电话,这些事他应该也要知道。”
小刘很快在老李的电话本里翻出了他儿子的号码。
电话那头,一个年轻男人急切地接起来:“喂,是爸爸吗?我刚下飞机,正准备去看您呢!”
原来,老李的儿子李明一早就得知父亲身体不太好,连忙请假赶回来看望。
谁知道,情况竟然这么严重。
“儿子……你回来了……”
老李的声音有些哽咽,眼泪一下滑了下来。
“爸,您现在在哪里?是在医院吗?我立刻过去!”
李明的声音里满是焦虑和心疼。
这时,王警官接过了电话,把老李的状况简单告诉了李明,也告知了医院的位置。
不到半个小时,李明就赶到了医院。
他一进病房,看到父亲那么虚弱,眼圈一下就红了。
李明三十多岁,西装笔挺,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。
可看到父亲,他几步冲上去,一把紧紧抱住老李。
“爸,您怎么都不早点告诉我啊?”
老李见到儿子,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。
“儿子,对不起,爸爸给你添麻烦了。”
“爸,别这样说!您把我养大,我照顾您天经地义啊!”
他们父子俩紧紧搂着对方,什么都说不出口,却什么都明白。
王警官和小刘识趣地溜出了屋子,把空间留给了父子团聚。
走廊上,王警官叹了口气对小刘说:“案子该结了,我们查清楚了,不是刑事案件,就是医疗上的事。”
小刘点头:“还好钱大部分都追回来了,否则老李的手术费都成问题了。”
王警官轻声叹气:“人啊,年纪大了,真不容易。”
他突然想起自己家里也有年迈的父母,心头忍不住一阵酸涩。
“我们还是要多回家看看。”
王警官突然感慨一句。
小刘点头赞同:“嗯,父母还健康,就多陪陪。”
几天后,老李住进了医院,准备手术切除脑瘤。
李明已经和公司说好,要长期请假,决心留在父亲身边照料。
那50万元现金全存进了医院专用账户,只为老李的医药和后续养老做好了保障。
虽然老李还是经常忘事,但有了儿子陪着,整个人的精神头都好了不少。
面对逐渐模糊的记忆,老李开始珍惜和儿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。
他们把家里的老照片一张一张翻出来,老李一边回忆,一边给李明讲过去的故事,生怕哪一天就全都忘记了。
李明则静静守在父亲身旁,听那些已经听过无数次的往事,从没嫌烦。
“爸,别害怕,我会一直在您身边的。”
李明握着老李的手,满眼坚定。
老李笑了,泪水又在眼里打转:“有你这样的孩子,爸这辈子值了。”
哪怕有一天记忆都淡了,这份父子情、这些相互陪伴的时光,都不会被冲淡。
老李渐渐明白,自己这么多年省吃俭用积攒的,最宝贵的不是那些纸币,而是儿子的爱和陪伴。
比钱更重要的财富,其实一直就在身边,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
鼎合网-配资专业股票-实力强大的配资公司-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